3 Node 基础
3 Node 基础
3.1 安装
打开 Node官网 ,引入眼帘的就是它的下载地址了,windows下提供的是安装程序(下载完之后直接双击安装),linux下提供的是源码包(需要编译安装),详细安装流程这里省略掉,我想这个不会难倒各位好汉。
3.2 旋风开始
在讲 Node 语法之前先直接引入一段 Node 的小例子,我们就从这个例子着手。首先我们在随意目录下创建两个文件 a.js
b.js
。
代码 3.2.1 a.js
代码 3.2.2 b.js
和普通前端 javascript 不同的是,这里有两个关键字 exports
和 require
。这就牵扯到模块化的概念了,javascript 这门语言设计的初衷是开发一门脚本语言,让美工等从业人员也能快速掌握并做出各种网页特效来,加之当初语言创作者开发这门语言的周期非常之短,所以在 javascript 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没有模块这个语言特性的(直到最近 ES6 Module 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个格局)。
Node 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语言,前端 js 发展的历史要远远长于他,2000 年以后随着 Ajax 技术越来越流行,js的代码开始和后端代码进行交互,逻辑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需要以工程化的角度去组织它的代码。模块化就是其中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期间出现了很多模块化的规范,CommonJS 就是其中的一个解决方案。由于其采用同步的模式加载模块,逐渐被前端所抛弃,但是却特别适合服务器端的架构,服务器端只需要在启动前的时候把所有模块加载到内存,启动完成后所有模块就都可以被调用了。
CommonJs 算是一种规范,但是不是 JavaScript 语言固有的语法,后续 JavaScript 语法出现 ES6 Module 的时候算是真正在语法层面有了模块化的实现。但是 CommonJs 已经占据了先机,所以一般在开源的第三方代码中都是用 CommonJs 规范来进行模块化管理,我们本书也是全部采用 CommonJs 的风格进行代码展示。
我们在命令行中进入刚才我们新创建的那个文件夹下,然后运行 node b.js
,会输出 3
,这就意味着你的第一个node程序编写成功了。
在a.js中 exports 对象会被 导出
,在 b.js 中通过require 就能得到这个被导出的对象,所以我们能访问这个被导出对象的 doAdd 函数。假设我们在 a.js 中还有一个局部变量:
代码 3.2.3 a.js
这里定义的 tag
变量是没法在 b.js
中读取的,其作用区域仅仅被局限在 a.js
中。如果在 b.js 中打印 console.log(a.tag)
会输出 undefined
。
需要留意的是上面所有代码中 exports.xxx
其实是缩写,最终会被 Node 解析为 module.exports.xxx
,所以我们也通过 module.exports = ABC
这种模式来导出整个对象,例如下面这种模式:
代码 3.2.4
3.3 做一个Apache
现在我们做个更让人兴奋的栗子,做一个 Apache,当然这里的 Apache 不是武装直升机,而是一个服务器,熟悉php的人对他肯定不会陌生。你在本地安装它之后,然后在其默认的网站目录中放一张图片,我们假设它为a.jpg,然后你就可以通过 http://localhost/a.jpg 来访问它了。下面的内容就是要模拟这个过程。
要做这个处理,我们首先要搞懂 node 中的 http 包。我们抄一段 node 官网给出的快速搭建 http 服务器的代码吧:
代码 3.3.1 example.js
直接运行 node example.js
,然后我们打开 chrome ,输入网址 http://localhost:3000 ,就会在网页上看到 Hello world
。OK,我们回头看一下代码,关键部分在于 createServer
的回调函数上,这里有两个参数 req
和 res
,这两个变量也是 stream 类型,前者是readable stream(可读流),后者是writeable stream(可写流),从字面意思上推测出前者是用来读取数据的,而后者是用来写入数据的。大家还有没有记得我们在代码 3.2.4中函数fs.createReadStream
也返回一个 readable stream。接下来就是一个见证奇迹的时刻, stream 类上有一个成员函数叫做 pipe
,就像它的名字 管道 一样,他可以将两个流通过管子连接起来:
图 3.3.1 pipe原理
有了pipe这个功能,我们就能将 fs.createReadStream 函数得到的可读流转接到res这个可写流上去了。说干就干,我们简单修改一下代码 3.3.1,就可以让其成为一个 Apache:
代码3.3.2 app.js
我们仅仅使用了一句fs.createReadStream(_path).pipe(res);
,就便捷的将文件流输出到HTTP的响应流中了,是不是很强大。OK来看一下效果,运行 node app.js
,在浏览器中打开 http://localhost:3000/a.png
就能看到显示效果。
3.4 流进阶
node 的 stream API 是 node 的核心,HTTP 和 TCP 的各种 API ,都是基于 stream 之上的。但是 stream API 本身又过于复杂,让人难以理解。虽然官方文档洋洋洒洒写了一长串的说明,但是好多实现的细节是没有在文档中透露出来的,究其原因还是内部逻辑太繁琐,导致很难用几段话讲清楚。
3.4.1 原理分析
首先 stream 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节流”,说的直白些就是内存中待处理的数据量过大,如果处理的速度过慢,就是导致内存中挤压的数据越来越多,最终导致进程不稳定或者内存溢出进而崩溃,而 stream 的存在,就是构建一个缓冲地带。stream 的类(从功能上分为两种 Writable
和 Readable
)在初始化的时候会指定一个 highWaterMark
参数,借助此来约定内部使用缓冲区的长度,超过这个参数,就不应该往缓冲区添加数据了。下面对于 Readable
和 Writable
中的 highWaterMark
的使用流程分别进行说明。
Readable
通过 push 函数添加数据,数据在其内部存储为一个双向链接的数据结构(具体参见 BufferList 源码,令人遗憾的是这么方便的数据结构在 Node API 中却没有暴露),如果当前链表中的数据长度达到 highWaterMark
,push
函数就会返回 false
,不过你依然可以调用 push
写入数据。也就是说内部链表的数据长度会大于 highWaterMark
,Node 内部对于可读流的内存控制完全交给了调用者本身,这个 highWaterMark
就是一个警示作用,告诉你现在缓冲区已经满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如果你不理会,继续往里面写,撑爆了内存是你自己的责任,与我无关。Readable
通过 read 函数读取数据,读取的时候可以指定长度,如果指定了长度就从内部链表的队尾移出指定长度的元素交给调用者;如果没有指定长度,就会把所有元素移出交给用户。
Writable
内部维持一个计数器,代表有多少条数据还未写入完成,通过 write 函数添加数据,此时计数器加一(假设我们此时只写一条数据),其内部调用 _write
来实现实际的写操作,在 _write
实际写完之后在其回调函数中计数器减一。每次调用 write
时,如果计数器的值小于 highWaterMark
,就返回 true
,这样你可以安心的写;如果为 false
就代表当前待写入的数据超标了,如果再写入就有可能会导致内存中的数据越积越多,最终雪崩。这种将主动权放给调用者的行为是和 Readable
是如出一辙的。
highWaterMark
默认以字节为单位,但是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它的单位会发生改变:流对象的构造函数支持传入 objectMode
参数,默认为 false
,如果设置为 true
,则 highWaterMark
的单位变成对象个数;流对象的构造函数支持传入 defaultEncoding
参数,对于可读流来说默认为 null
(此时 highWaterMark
的单位为字节),对于可写流来说默认为 utf-8
(此时如果写入的数据中含有中文等字符,则写入的元素个数算 1 个,而不是 3 个)。 不过如果同时设置 objectMode
为 true
和 自定义的 defaultEncoding
参数时,defaultEncoding
参数将会被忽略。
流对象,还支持通过调用 setDefaultEncoding
来在使用过程中修改编码方式,这个时候会使读写流的计数方式动态发生更改,也算是一个比较隐蔽的坑。
3.4.2 创建自定义读写流
3.4.2.1 自定义可读流
先实现一个可读流,具体代码如下:
代码 3.4.2.1.1 chapter3/stream/read_simple.js
我们将 reader 对象的 highWaterMark 值设置为 4,所以在下面的 for 循环中 i 为 4 的时候,就打印 达到highWater值了,最好不要再 push 了
的警告。可读流的 push 函数可以接受一个特殊值,就是 null 值,调用 push(null) 后,整个流就处于结束状态,不允许调用者再次调用 push 函数,否则会直接抛出 error 事件。
Node 中对于对象的 error 事件一定要添加事件监听回调函数,否则从对象中抛出的 error 事件,会外溢到进程级别的 uncaughtException 事件,而一旦触发 uncaughtException 事件,进程默认就会退出。
上述代码中创建了一个简单的可读流。可读流提供了两种读取模式,flow 模式和 no-flow 模式,可读流有一个 readableFlowing
属性,默认为 null
。从上述代码的输出中也可以发现,在没有做任何函数调用的情况下,可读流的 readableFlowing
为 null
。
如果给可读流对象增加 data
事件监听、调用函数 resume
/ pipe
,将会使用可读流进入 flow 模式,此时 readableFlowing
会被置为 true。调用 pause
/ unpipe
函数或者添加 readable
事件监听会将可读流切换到 no-flow 模式,并且将 readableFlowing
置为 false,这个时候必须手动调用函数 resume
/ pipe
才能将其切换回 flow 模式,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添加 data
事件是无法切换为 flow 模式的。
注意,如果你同时给可读流添加了 readable
和 data
的事件,则 readable
的优先级高于 data
,流将回进入 no-flow 模式。当你将 readable
事件移出,只保留 data
事件时,则回到 flow 模式。同时需要注意到,添加了 readable
事件后,调用 pause
resume
这两个函数是没有意义的。
在可读流的使用过程中,你应该尽量选择一种读取模式,以此降低自己代码的复杂度。Node 中通过调用可读流不同函数来隐式的修改其工作模式的方式,确实是一种比较让人艰涩难懂的设计。比如说下述代码:
代码 3.4.2.1.1 chapter3/stream/readable_event_emit_one.js
我们同时添加了 readable 和 data 事件,readable 的优先级高,所以程序中 readableFlowing 属性为 false。data 事件中也接收不到任何事件回调。
但是我们一旦将第 15 行稍作改动,改成 console.log('get data', reader.read());
,你就会发现不但 readable 事件中读取数据了,data
事件中也能读取出数据了。而上述这种诡异的行为,也在官方文档中的犄角旮旯中得到了官方解释。
If both
'readable'
and'data'
are used at the same time,'readable'
takes precedence in controlling the flow, i.e.'data'
will be emitted only whenstream.read()
is called.
翻译一下就是两个事件都监听时,在 readable
中触发 read()
调用时,会级联触发 data
事件。我相信没有几个开发者会逐字逐句的阅读官方文档,所以编写流相关的代码,大家还是尽量简洁。
3.4.2.2 自定义可写流
代码 3.4.2.2.1
这里为了更快的观察可写流内置缓冲区被写满的现象,这里将 highWaterMark
的值设置为 3,这样在 15 行循环到 2 的时候写操作就会返回 false。正常情况下 write 函数返回 false 的时候,就需要停下写入,等待 drain
事件触发后再写入,上面的程序明显是一个不规范的写法。
_write
函数是供给内部调用使用的,在自己来实现可写流的子类时,这个函数是必须要实现的。_write
内部通过 callback
函数来标记写入完成。这个回调函数调用之前,认为数据是没有写入成功的。
为了防止可写写流写入的速度过快,可写流提供了两个函数 cork
和 uncork
,调用 cork
后会把要写入的数据缓存起来,直到调用函数 uncork
后才会一股脑将缓存的数据做真正的写入。
3.4.2.2 让流 “流动” 起来
我们选择用流,往往想借助其 “流动” 特性来简化我们的代码调用逻辑。这个实现 “流动” 特性的关键技术点,就是使用 pipe
函数。我们在 代码3.3.2 17 行中看到了 pipe 函数的简单使用,pipe 函数会将一个可读流的数据传输到可写流中,就像我们在 图 3.3.1 中演示的效果一样,看上去数据“流动”起来了。不过你可能之前看如如下类似代码:
代码 3.4.2.2.1
前面讲我们只能将可读流 pipe 到可写流里面,但是这个中间 gzipStream 是什么鬼,从 readStream 角度看它是可写流,从 writeStream 的角度看它又是可读流,解开其神秘面纱的关键就是 Transform
。它支持以可写流的身份接收从别处写入的数据,经过其加工后,再放置到内置的可写流中。
下面是一个我们自己构建的自定义 Transform 类
代码 3.4.2.2.2 chapter3/stream/transform_simple.js
上述代码中我们通过可读流 inputStream 来采集数据的数字, myTransfrom 转化的函数中将采集到的数字筛选出偶数来,最终可写流 outputStream 拿到最终转化的数字。
3.4.2.3 身兼两职的流
Transform 流其实内部继承自 Duplex
,Duplex 内部同时拥有可读流和可写流,但是跟 Transform 不同的是,Duplex 其内部读写的数据是分别存储在两个缓冲区中,两者没有关联关系,相互独立。Node API 中的 net.Socket 类就是继承自 stream.Duplex 类,由于 TCP 双向通信的特性,既能收也能发,且在操作系统层面收发使用的是不同的缓冲区,所以使用 Duplex 类是特别贴合的。为了演示 Duplex 类的使用,我们还是举一个菜鸟驿站的例子,驿站既可以收快递,也可以往外寄快递,和 TCP 的例子类似,他们收上来的快递和要寄出的快递肯定不是同一个(这里不讨论拒收等特殊情况)。那我们可以使用下面的代码来演示:
代码 3.4.2.2.2 chapter3/stream/duplex_post_house.js
通过上述代码可以看到我们构建出来的驿站类 PostHouse,既可以接收快递,也可以寄出快递,但是两者的数据是不共享的,没有相互干扰。
3.5 总结
我们用两个小节讲述了 Node 中如何处理静态资源和动态请求,看完这些之后,如果你是一个初学者,可能会因此打退堂鼓,这也太麻烦了,如果通过这种方式来处理数据,跟 php java 之类的比起来毫无优势可言嘛。大家不要着急,Node 社区已经给大家准备了各种优秀的 Web 开发框架,比如说 Express、Koa,绝对让你爱不释手。你可以从本书的第 6 章中学习到 express 基本知识。
本章示例代码可以从这里找到:https://github.com/yunnysunny/nodebook-sample/tree/master/chapter3 。
最后更新于